查看原文
其他

太阴阳明证

2018-02-19 牛翁一安平泰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中医是怎么回事?现代人应该如何从中医获得健康的身心?在追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医。

 

本文由作者“牛翁一安平泰”发布于天涯论坛(牛翁QQ362944773),我们分享并希望能与大家在思考辩论中对传统经方中医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上一篇:苓桂剂的价值

 

  聊完了太阳少阴病。再进一步谈谈似乎在现实中似乎更常见的一疾病种状态,阳明太阴病状态。太阳病隔日便传经,而阳明太阴病不同,相对于太阳少阴病是人体的窗户的比喻,阳明太阴病也许是更重要的后门的吧,这就使得阳明太阴病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内经素问中甚至有一篇专门的太阴阳明论,金元时期的大医家李东垣还著有专门的一篇著作《脾胃论》,这就能看出人体后天脾胃的重要性了。我们实践派中医更加看重的,也是太阴阳明经中的中土脾胃的概念。

 

万物复归的中土

 

在太阳病传变的第一路径,就是阳明病。阳明病相对于太阳病的重要性那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有一句话:“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句话就是仲景先师告诉我们的阳明经病不再传变的规律,也就是说,现实治疗中医生如果能把病邪引入阳明经而一泻了之,这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汗、吐、下三法就是中医的三种工具,这个工具是用来打开因病闭塞的身体的,给邪气一条出路的工具,这个大法不亚于大禹治水的意义。人体参天地之化育而生,四肢九窍皆效法天地而生,大禹治水是一改其父亲鲧多年用堵的方法来治水失败的教训,转而用疏导的策略来治水。大地上水灾,就是中土被湿困的病态,一样需要疏导淡渗水湿在先,天人合一本就没有必要怀疑。大禹靠体悟来指导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其实是一种拟人化的隐喻,也满含着古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诠释,对我们中医诊治病患也是相同的启示。

 

阳明属土,土性易壅,恰恰适合疏导,治病也一样,不管是面对何种病患,如果医生能做到处处重视顾护中土,我想仲景先师在天之灵也会欣慰,因为这也是伤寒论的另外一个伤寒大义。

 

在很多伤寒方中都透露着时时刻刻顾护中土重视中焦的理念。我们看伤寒论中用炙甘草的方子有多少?研究过伤寒方的都知道,大部分伤寒方中都有炙甘草这味中药,而且用量往往不小,而直接用生甘草的方子却寥寥,这是何故?

 

我们都知道生甘草色黄味甘性平入中,本来就已经味甘了,但是为何还要用甜味的白蜜来炒炙一下,赋以炙甘草以特殊的性味?大家都吃过焦糖排骨吧,还有大家爱喝的可口可乐当中都有焦糖的成分,既然是糖为何还要炒焦来用?这是因为焦糖比正常的糖颜色更黄、味更香。味甘本就入中,色黄更加入中、味香更能醒脾,这就赋予了比生甘草更强的入中个性,也就是说炙甘草比生甘草更甜更香更能入中。

 

在当代中医,特别是以温病派、滋阴派为主导的中医当中,极少有人用这个炙甘草了,更别说大量使用了。就算是用生甘草也是几克几克的用,作用号称调和诸药,这真的是中医失传的又一个铁的证据。

 

我们就拿最常见的伤寒桂枝汤来看,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看看这个比例。三两和二两之间的差距就说明这个炙甘草就根本不是调和诸药的意义。那么当今的中医不爱用炙甘草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甘草的本性是甘缓的,能够缓和药性,使得药性慢慢起作用。上文曾经谈过,人体其实是不喜欢横冲直闯、不讲理的治疗方法的,除非是少见的急症。这就是老子思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的道理。联系到中医治病,在医生求取疗效的心态下,现实中的结果往往是“快就等于慢,慢就等于快。”这就如同我们利用黄土敦厚和缓的个性做叫花鸡一样,慢慢闷熟而达到目的,还不流失精华,这既是叫花鸡的秘诀也是治病的秘诀。

 

老牛现实中是有深刻体会的,如果你开方子故意舍弃甘草,这多多少少有点功利心。这无可厚非,作为一个医生本就是希望一出手就药到病除,立马见效,能迅速帮助病人建立起信心。毕竟没有炙甘草更强的甘缓作用,药效就会很直接。而这种直接针对一些实证急症是有价值的,比如说大承气汤就不用炙甘草,真武汤也不用甘草,那些泄水重剂,甘遂巴豆一类的统统不用甘草,就是要发挥这些毒药的个性为用。

 

而调胃承气汤就需要大量的炙甘草,苓桂术甘汤也需要,这是因为所针对的证不同,比如,大承气汤病人需要赶紧通腑泄热急下存阴而救人,而调胃承气汤就不需要那么急迫,反而要兼顾病人胃津的丧失。再比如同样是治疗眩晕,病人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的,有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两个代表方,但是这两者最大的差距还是体现在对炙甘草的取舍上面。没有炙甘草的真武汤证明显是针对急性发作的眩晕急症重症的,而苓桂术甘汤是适合慢性眩晕的治疗。

 

如果一个急症病人需要你立效的时候你搞的慢慢吞吞,而一个需要慢慢持续给药的病人你又搞突然袭击,这些都是违背以人为本的中医中心思想的,由此可见关于炙甘草的使用,是最能体现仲景先师用药精准而胸怀慈悲的伤寒大义的。

 

中焦中土的道可道

 

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对于中焦的重视,除了出现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那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外,在其他五经病条文中,并没有专门论述其对后天中焦重视的条文,这些条文都隐藏在各种方剂的服用禁忌和预后判断上了。这也符合仲景先师的道家人物属性。“道可道”的价值观在《伤寒论》中体现的很清楚,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伤寒概念理解,谁都不要企图说服谁。再说你说服别人有什么意义?难不成希望别人加入你的帮派,成为你的信徒,来搞派别之争不成?所以说研究伤寒就不能拘泥于概念之争,要勇于去实践你的理论,能指导你实践的理论对你才有价值。

 

现实中有很多中医爱好者喜欢泥于中医的概念之争,在概念之争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种人基本是没有机会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的,这真的很可惜。我们来看医圣张仲景怎么做的,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可谓处处盯着病人的中焦脾胃做追求,除了他在桂枝汤服用禁忌中提到的,要求服用热稀粥以助药力,以及在三物白散的使用禁忌上提到过的:“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还有在十枣汤服用禁忌里面提到的:“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还有在五苓散证中提到的:“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类似的条文很多很多,简直不胜枚举,这都说明了伤寒论在指导实践中顾护中焦的特性。

 

除了对于热粥冷粥以及“令胃气和”等等直指中焦脾胃的条文之外,其实很有一类条文更多跟脾胃相关,那就是在伤寒条文中提到的情志病症状。像什么谵语郑声、烦躁不得眠、日晡所发潮热、独语如见鬼状等等很多,其实都是和中焦脾胃相关的。老牛每每细读《伤寒论》条文中的点滴行文,都能体会到仲景先师他老人家治病唯独重视中焦的精神。

 

一切病人信息的收集以及疾病预后的表现,都紧紧的盯住病人的脾胃气机的状况,一旦发现病人的中焦脾胃功能有向好的改变,饮食睡眠的改善就是脾胃阴阳气机升降得顺的指证,就有愈病的可能。正如后世中医常说的一句:“有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气”就是这个道理,其最原始的出发点也在伤寒大义中最先体现出来。

 

太阴阳明论的启发

 

上文说过《内经》有一篇“太阴阳明论”,专门阐述脾胃之间的关系。这一篇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正好是能切合伤寒论中重视中焦保津液的指导思想,文中提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这一段经文说的很直接,说明脾为三阴,是最大的阴,是最能代表三阴经病的代表,三阴经的代表太阴脾是为阳明胃行其津液的,那么同样少阴肾是为太阳膀胱行其津液,少阳厥阴亦相同。

 

上文说过什么是津液,津液就是阳作用在阴上的表现。说句大实话,就是一个人津液得通,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功能的实现,都必须依靠津液来维持,那个津液源源不断的供给的状态就是阴阳合和的标志。假如津液不足,影响了局部的功能,就会在人体循经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出现。

 

《内经》拿脾胃来做例子,“其脉贯胃属脾络嗌”就是说依靠经脉的畅通来实现运输通道的实现,太阴经是串联起胃经和人的咽喉部位的。正常的情况下“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这句经文说明阳明是所有脏腑津液运输动力的源泉,阳明是化气生精的,总督一身阳气的化生。阳明胃腑的饮食入内化生精微的能力出现问题,是造成个人慢性呕吐厌食症这类疾病的基础。太阴脾经经气不利,是很多慢性病,以糖尿病为主的各种病变的基础。不能为胃行津液,也就是说就算是阳明胃的功能正常,化生的气血充足,太阴经出现问题也会造成不能运化送达各个脏腑为用的问题,这些本该送达四肢九窍的精华,积聚在中焦,是造成中焦局部肥胖以至于造成各型糖尿病伴随症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道理,上文谈到过的太阳少阴之间的关系,膀胱太阳腑是司气化生津液的,少阴肾经是为膀胱经行其津液的,肾气的生发是膀胱气化之津液的输送动力。这个膀胱府气化生成的津液是非常关键的,是实现人体水液代谢的二次气化利用的。现实中很多慢性疾病,比如心脏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消渴症,以及各种咽喉部位的病变,都和这个膀胱津液的缺失有关。其中也有膀胱经气不利不司气化的小便不利证,也有少阴肾经经气不升的消渴症有关。三阴经少阴经气为开,厥阴经气为枢,太阴经气为合。所以少阴经证往往更多见一些,是阳经传变到三阴经病的入门。

 

同样少阳胆腑也是化生少阳之津液,那个厥阴肝经也为其行津液。少阳经胆腑化生的津液其实相对于我们人体来说同样重要。胆经属阳木,其疏泄功能的要求是最强烈的。一旦这个要求受阻,人的饮食、消化、睡眠、情致就会出现障碍,很多的情志病要依靠少阳经来入手调理,不但如此,整个人体一身之阳气的生发要靠胆经作为开始。而厥阴经病是三阴经的开合枢,也是说厥阴经气是双向可逆的,如果在厥阴经层面上能更好的顾护人体阳气的生发之性,能激发出厥阴肝经体阴而用阳的个性,那么那个恢复了的阳气就振奋起来驱邪达表战汗而解,如果厥阴经气不能振奋起来,造成一切扶阳的努力功亏一篑,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又被强大的阴寒邪气所战胜,那么病邪就会深入一步,到达太阴经层面深藏起来。所以说,厥阴少阳经层面的时机把握很重要,因为病邪在开合枢这个期间呆的时间最短暂,机会也是稍纵即逝,一经过传变就会在更深一层长期盘踞坐实。

 

其实很多严重的癌肿病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病的,西医能在这个时机检测到量变发生质变的证据了,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了。但是面对这种存在,中医认为是可逆的,治疗得当完全可以逆转消除这些病变。可是西医往往认为只要出现了具体的病变,就是不可逆转的,必须针对其做出相应的治疗干预来。或者用药物靶向消杀,或者直接动手术割掉,试图一了百了斩草除根。但是这一些治疗手段的使用,却往往事与愿违的帮助了病邪,也就是说愿望是好的,时机是对的,但是手段却是错误的。我们中医要重视这一时期的病人的症状,也就是厥阴经证出现的这个时机。

 

在伤寒论厥阴经病条文中我们极少看到“厥阴病”这个概念,那是因为这个时期太短暂,往往一天就传经了。我们看到的条文几乎都是“伤寒”或者“下利”开头,这样说张仲景的本意就是提醒各位医生,不要错过短瞬即逝的厥阴经证时机,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这样,阴阳脏腑表里和谐,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我们人体的各个脏腑正常功能的实现。

 

有人会问老牛你为何不谈手经而独谈足经为例,这个问题常读中医经典的都知道,那是因为足经行走全身上下具有代表性。那么手经就没有价值了吗?错,手经的价值是一样的,只不过作用范围小,临证需要分别辨证而已。

 

很多学中医的人就是希望老师面面俱到讲的明明白白。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一旦具有这种想法,一则是说明自己不爱思索,不愿意动脑筋去思考,一切都希望得到现成的;二则也断绝了自己举一二反三自学的路径,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才是大学之道。老师的作用不要流于现代教育的讲师制度,高级人才是不需要讲师的,他们需要的是“导师”,需要在关键点上弹拨一下足矣,这点对中医这门学问尤为重要。

 

在儒教经典论语中孔子明确说过:“能举一二反三者,可以为师矣。”要知道古代经典基本都是写在竹简丝帛之上的,很昂贵而耗费资材的,所以那个时代的学问传承更加重视学生的体悟能力的培养。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这就说明孔子这个大教育家看重的是什么?学习中医其实是一样的。

(待续)


阅读前文:

苓桂剂的价值

少阴多死症


太阳表虚桂枝汤.

麻黄医案二则

经方要药:麻黄

从西医怕感冒说起……


御医和现代人

人类的健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续谈中医发展历史

临床医生体悟升级手册


伤寒大义

中医的道家属性

传统中医文化的兴衰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序言)


来源:天涯论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